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已形成種類齊全、設備先進、人員梯隊合理的現代醫學影像學體系,自2014年以來連續3年蟬聯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 放射科 第一名。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是中國最早成立的放射學科之一,曾經擁有謝志光、汪紹訓、胡懋華、解毓章、李果珍、劉玉清、張鐵梁等中國著名影像學家,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多種放射影像診斷和治療技術,舉辦過多種全國性專業學習班,為促進我國放射-影像學事業的發展和影像專業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2001年通過國家教委評審成為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和北京市住院醫師培訓基地。目前科室在崗正式職工121人,包括診斷組、護理組、技術組、登記保管組,其中正高職稱12人、副高職稱15人,其余為初中級職稱,梯隊合理。80%以上的科室醫師具有碩士以上學位。
1.科室醫療情況
本學科擁有大型影像診療設備數十臺,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雙源CT 6臺,640層CT 1臺,256層CT 1臺,能譜CT 1臺,64排螺旋CT 1臺、16排螺旋CT 2臺、3T超高場磁共振和1.5T磁共振以及永磁介入專用磁共振在內的磁共振成像儀10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7臺、全數字胃腸造影機4臺、全數字乳腺X線攝影機3臺,雙能X線骨密度儀2臺,另有計算機X射線攝影(CR)、直接數字X射線攝影(DR)、激光相機等設備器材共計40余臺。科室內PACS系統已全面應用,實現了數字化診斷及圖像管理、存儲及自助發放。
本學科診治兼備、技術全面,在多層螺旋CT、超高場磁共振的臨床應用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特別是在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影像診斷、肺癌、乳腺癌、結腸癌等腫瘤的早期影像學篩查、胰腺腫瘤的早期影像診斷和術前可切除性評價、垂體腫瘤的綜合影像診斷和術后評估、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早期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風濕免疫病及內分泌代謝性骨病的影像學研究、全身DWI評估腫瘤轉移及系統性疾病、各系統的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診療技術等方面具有特色。每年進行各種影像學檢查約45萬人次。
本學科于二十世紀80年代初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包括心血管介入診療在內的多種介入技術,并培養了大量心血管介入方面的人員,為這些技術在國內的開展和推廣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主要開展了全身各部位的動脈和靜脈血管造影、先心病的經皮介入治療、胸腹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的覆膜支架治療、頸動脈及顱內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顱內動靜脈畸形和腦動脈瘤的栓塞治療、鎖骨下動脈成形術、腎動脈成形術、下肢動脈成形術、頸內靜脈透析導管置入術、深靜脈輸液港置入術、上下腔靜脈成形術、腔靜脈濾器置入術、肺動脈血栓栓塞溶栓、肝靜脈成形術、肢體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等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診療技術,除此之外,還廣泛開展了包括腦腫瘤、肺癌、肝癌、胰腺癌、婦科腫瘤、骨轉移癌在內的全身多部位腫瘤的經動脈灌注化療栓塞,并開展了實體腫瘤經皮射頻消融和冷凍治療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介入診療的數量和質量均位居國內先進行列。我科在國內率先設立了放射科的護理單元,其中導管室為主要內容,在國內較早開設了介入治療門診。
2.科室教學情況
本學科不僅承擔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本科生的教學任務,還負責研究生、住院醫師、專科醫師的培養和影像醫學的繼續教育項目,擁有PACS研究實驗室、放射影像學研究室、介入基礎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先進的教學實驗設施。采用“以點帶面,掃基礎,點創新” 的教學模式。在以教授醫學影像學基礎知識為主要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臨床邏輯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專業中英文雙語溝通能力,介紹本領域目前國內外前沿研究方向及最新的臨床應用進展。我們的教學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系列教材的建設,網絡平臺的搭建及教學資料庫的完善
以放射診斷學為重點,編寫了多部放射診斷學教材及教學參考書,部分教材榮獲北京市級精品教材的稱號。其中,由金征宇教授主編的八年制醫學生教材《醫學影像學》目前已更新至第三版。通過多年的摸索,我教研室已成功地搭建教學、考試、評價與管理一體化的綜合性網絡平臺,實現了個性化、多媒體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新型教學。此外,我教研室進一步整合豐富的臨床病例資源與教學素材,研發了《協和影像學診斷學輔助教學軟件》,這一項目被評為2011年和2012年“北京協和醫學院教學科研項目”。
(2)多模態教學的改革
小組討論、解剖學-外科學-影像學聯合教學、網絡平臺自學等新型多模態教學方法的應用,將教學方法和教學目的從以知識點背記為主轉變為以臨床邏輯思維培養為主,使學生對影像學知識的掌握建立在邏輯推導的基礎上,從而提高其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初步研究成果于已發表在《Medical Teacher》雜志上。
(3)教學輔助用具的更新升級。
為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及積極性,我教研室購置及更新了多種與身體各系統相關的教學模具。其中,引進的國外先進的“互動反饋系統”,被評為2012年“北京協和醫學院教學科研項目”。
本學科教研室的教學工作取得了學生和教育主管部門的一致肯定,近年來取得了大量教學獎項。本學科教研室2008年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稱號。 “智能題庫”項目2004年入選北京市教改項目,并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本科生的《放射診斷學》課程被評為2008、2011年的北京市精品課程, 2010年入選國家精品課程,2013年榮獲教育部的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放射診斷學”于2012年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金征宇教授主編的8年制《醫學影像學》教材第1版和第2版分別于2008年及2011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此外,本學科教研室多名教師先后被評為院校或北京市優秀教師。
3.科室科研情況
本學科承擔或參加了大量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5年來,發表SCI檢索英文論著70余篇,在《中華放射學雜志》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百余篇,國際國內學術會議投稿收錄百余次。截止2015年,本學科在研或完成科技部國家級課題1項、“863”課題1項、“霍英東專項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科技部“十一五”攻關課題1項、“十五”攻關課題2項、“九五”科技攻關課題2項、“211”工程課題1項,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項目1項及醫科院級課題6項、CMB 基金資助課題2項。
本學科主要學術任職情況如下: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主任委員1名,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主任委員1名,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副主任委員1名,中華放射學會北京放射學會主任委員1名,中華放射學會北京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1名,中華放射學會專科學會委員7名,中華放射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名,中華放射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9名,北京放射學會青年委員會秘書1名,北京介入放射學副主委1名,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理事及放射專業委員會委員3名,北京醫師協會介入分會委員1名,北京醫師協會醫療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1名,北京市住院醫師基地放射診斷學專業組組長1名及秘書長1名,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1名,中國女醫師協會醫學影像學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1名,各種專業核心期刊主編、副主編、編委6名,核心期刊及SCI雜志審稿專家十余名。
本學科目前開展的主要臨床科研項目有: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及心功能評價的研究、腎臟CT灌注及泌尿系統成像、胃及小腸多層螺旋CT成像、低劑量螺旋CT進行肺癌篩查和計算機輔助診斷肺小結節分析評價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胰腺腫瘤綜合影像診斷的研究、全身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磁共振腦功能成像研究、高分辨CT對肺功能評價的研究、多層螺旋CT仿真內鏡成像研究、多層螺旋CT的肺動脈造影及肺栓塞CT診斷、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CT腦灌注成像等。
此外,本學科還大力開展分子影像學和影像學前沿技術如CT灌注成像、光學成像、基因成像的開發和研究、磁共振新型掃描序列的開發和應用研究、磁共振特殊線圈的制作和評估、介入治療新材料如載藥栓塞微球、可降解可回收支架的研制和臨床應用研究等。
本學科還開展了大量PACS臨床應用研究,如影像三維重建、多種影像模式的融合、計算機輔助影像診斷(CAD)、遠程醫療會診等。
本學科近年來主編影像學教材及專著11部:
2003《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診療常規》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立體像素CT 成像圖譜》(中英雙語) 科學出版社
2005《醫學影像學》(八年制教材)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醫學影像學》(精品教材)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7《超高場MR全身應用圖譜》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9《全身彌散加權成像腫瘤學臨床應用圖譜》(雙語)科學出版社
2009《多層螺旋CT影像診斷學》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0《醫學影像學(第二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磁共振成像技術指南》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2《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診療常規(第二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年《醫學影像學(第三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4.科室國際交流情況
本學科與國外多所著名大學如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密歇根大學等均有長期合作,大力開展影像學前沿技術的開發和研究,近年先后派出多名中青年醫生到國外著名醫療中心放射科進修,如美國密歇根大學醫療集團放射科、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放射科、美國南加州大學附屬醫院放射科、美國UCLA羅納德里根醫學中心放射科、德國柏林夏洛特醫學中心放射科、德國海德堡大學曼海姆醫學中心放射科等。學習國外先進的醫學影像方法并借鑒期醫療工作流程,了解先進的科研理念、學習科研方法并實際加入科研工作中,學習國外完備的住院醫師培養制度,并將國外先進的醫教研技術、理念、制度等引入我科實際工作中。
同時,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與國外院校影像學教學數據庫的數據共享,與國外院校進行醫學生和專科醫師互訪學習,進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影像知識傳播、信息管理與信息服務,為國內影像醫學學習國際化進行了初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