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腎臟病學在中國作為一個嶄新的學科才剛剛起步,畢增祺教授有遠見的創立了北京協和醫院內科腎臟病專業組,成為中國最早的腎臟內科之一。1980年起建立了協和腎臟病實驗室和血液透析室。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年輕學者從海外學成歸來,為協和腎臟病專業的臨床、教學和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發展契機。1993年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各專業組改稱為“學科”,腎臟病專業組更名為腎臟病科,同時成立了血液凈化中心。90年代后期,多位博士、碩士研究生畢業,并相繼赴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日本完成博士后訓練或進修歸來,使得協和腎內科更具生機和活力。經過近40年艱苦創業,協和腎內科已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的腎臟病診療中心,包括腎臟病門診、病房、血液凈化中心和腎臟病實驗室。在全院各科室密切配合下,我科在日常工作、高干保健,外賓治療及出國醫療會診等各方面完成大量工作,并在復雜病例的診治和重癥患者的搶救中具有豐富經驗,在業界得到一致肯定。
學科人才梯隊及學科人員學術兼職
近四十年的學科發展中,三代四位學科帶頭人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畢增祺教授:是我國腎臟病學奠基人之一,獲得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杰出貢獻金獎。畢增祺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工作在腎臟病防治的第一線,參與并指導協和醫院腎臟內科的臨床、教學、科研及高干保健工作。1979年至1993年任腎內科主任,帶領團隊開展經皮腎活檢、相差鏡下尿紅細胞形態研究、鋪膜式血液透析治療和動靜脈床旁持續血液濾過治療,是國內最早開展這些診治技術單位之一。1984年在我國最早報告了IgA腎病(中華內科雜志)。1986年率先開展了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療,首先研制了必需氨基酸制劑和腎衰竭的營養療法,探索了中西醫結合在慢性腎衰非透析治療中的意義,該研究獲當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二等獎。發表文章百余篇,主編《 慢性腎功能衰竭:臨床防治與理論基礎》。作為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畢增祺教授于1986年被國務院首批直接授予為博士生導師,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被中國科協評為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工作者”。1999年中央保健委員會授予榮譽證書。曾任中華醫學會理事、名譽理事,任第2—4屆中華腎臟病學會常委和副主任委員兼秘書,曾任中華內科、中華老年雜志、中華腎臟病雜志編委,國外醫學泌尿系分冊副主編、中華實用內科等雜志編委、和美國Geriatric Nephrology and Urology雜志編委等。培養碩士、博士生眾多,目前均已成為腎臟學界的中堅力量。
鄭法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至1997年任腎內科主任。研究工作重點為慢性腎病代謝紊亂與營養治療、腎間質纖維化機制與干預以及腎小管病變及藥物腎毒性等,為推進腎內科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血液凈化中心的建設與發展和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做了許多工作。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在國內首先報告慢性腎衰患者蛋白質、氨基酸代謝紊亂,率先應用必需氨基酸與酮酸治療慢性腎衰,并報告該療法改善蛋白質、氨基酸代謝紊亂與延緩腎衰進展的作用,該研究(畢增祺教授為首)曾于1985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二等獎。此后在慢性腎衰代謝研究方面,又率先報告尿毒癥患者瘦素的變化與代謝性酸中毒的關系等。1991年后與同行協作,在國內率先開展紅細胞生成素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該研究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藥物腎毒性機制的研究中發現藥物引起細胞凋亡與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變化有關,與合作者共同獲得2008年中華醫學獎二等獎。1997年后對馬兜鈴酸腎病的機制進行了研究,在國際上首先制作成功大鼠慢性馬兜鈴酸腎病動物模型,2007年獲醫科院院校90周年優秀論文獎。曾承擔并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八五”、“九五”、“十五”攻關研究項目,以及衛生部、醫科院等有關科學基金項目。1980年后發表各種醫學論文300余篇,主編醫學專著5部并參與30余部專著的編寫。曾擔任學術兼職有:衛生部衛生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腎臟病分會高血壓與電解質學組副組長、北京醫學會理事兼北京腎病學分會主委、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常務理事、中華醫院協會血液凈化分會副主委、華北地區腎病協作組主委(組長),中華內科雜志、中華腎臟病雜志、中華糖尿病雜志、中華老年醫學雜志、國際老年腎臟病和泌尿科雜志(英文)、中國實用內科雜志、腎臟病透析與腎移植雜志等多種雜志編委。現為中華醫院協會血液凈化分會顧問、中國血液凈化雜志副主編、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副主編及中華腎病研究電子雜志、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診斷學理論與實踐、北京醫學、臨床腎臟病等雜志編委。此外,歷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兼中央醫藥衛生委員會主委,北京市委常委兼中國醫學科學院委員會主委,及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
李學旺教授: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93年任內科學系副主任、腎內科副主任、血液凈化中心主任,1994年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1997年任腎內科主任,1999-2007年擔任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及常務副院長。2000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4年獲第九屆中國醫師獎,2016年獲協和醫學院教學名師稱號。在多年臨床工作中,李學旺教授博聞強記、刻苦鉆研、孜孜不倦,尤其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奠定了雄厚的內科學基礎,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于原發、繼發腎小球疾病、腎血管疾病及急、慢性腎衰竭的診斷及治療,在腎炎、腎功能衰竭、血液凈化、腎移植等各腎臟病領域,尤其在腎病綜合征、IgA腎病、狼瘡性腎炎及腎移植排異的免疫抑制治療以及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妊娠等方面都有獨到的研究。對于臨床疑難雜癥、重癥,常能刪繁就簡,給出明確的診斷和行之有效的治療,深受廣大患者的信賴。自80年代初即從事腎小球疾病免疫發病機理的研究,在腎臟病實驗室建立了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實驗方法。在國內首先發表了IgA腎病的研究論文,在繼發性腎病如狼瘡性腎炎、干燥綜合征腎損害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兩次獲得院科研成果二等獎,并於1987年獲全國第二屆中青年科研論文比賽二等獎。有關脂代謝異常對腎臟的影響、他汀類藥物的腎保護作用、雷公藤免疫抑制機制的研究及狼瘡性腎炎的臨床研究多次獲院一、二、三等科研獎。目前從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脂代謝異常對腎臟的損害、他汀類降脂藥物非降脂途徑的腎臟保護作用、IgA腎病發病機制及治療、狼瘡性腎炎的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治療研究及血液濾過的相關研究等。其中脂代謝與腎臟病進展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科學研究基金、科技部科學研究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北京協和醫院重點研究等多個項目資助。國內和國外雜志發表科研論文、臨床病例報告及臨床病理分析、講座及綜述超過200篇,主編書籍4部,參與15部專著的寫作,主編科普書籍2部。學術兼職:中國醫師協會理事,腎臟內科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腎臟內科分會5、6、7屆常委、秘書及第七屆副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理事,醫療質量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標準委員會委員,醫療機構標準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腎臟病雜志》、《臨床腎臟病雜志》副主編、《國際血液凈化、移植雜志(中文)》主編。《中華內科雜志》《中國臨床營養雜志》編委、曾任《腎臟病與透析移植雜志》、《中西結合腎臟病雜志》、《實用內科雜志》、《世界醫學雜志》、《基層醫學雜志》編委。李學旺教授已培養博士生51名,碩士生8名;在讀博士生4名。長期擔任協和醫大八年制本科生內科學授課和臨床指導導師;致力于各級醫師的培養和教學,積極參與全國腎臟病醫師的繼續教育和科普工作,參與醫學雜志和醫學會的工作,為推動我國腎臟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李雪梅教授:2005年起任腎內科主任。1997年作為中國優秀青年腎科醫師之一,受國際腎臟病學會(ISN)獎學金資助,前往澳大利亞接受一周的腎科專科醫師培訓。2003-2005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從事危重病博士后研究。2015年成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016年李雪梅教授發起并創立了PUMCH-MGH腎內科發展和醫師培訓基金,牽頭組織申請并獲得國際腎臟病學會授予并資助的PUMCH-MGH腎臟病姊妹中心,為促進腎內科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李雪梅教授一直熱愛、注重臨床工作,有堅實的內科學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一直從事原發性與繼發性腎小球與小管間質疾病以及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診斷與治療,對疑難危重癥患者有行之有效的診斷與治療措施,多次獲得北京協和醫院醫療成果1~3等獎。近年來承擔國家十二五“慢性腎病并發癥的防治”項目,首次對我國數百例尿毒癥患者不同人群中腦血管病變及認知功能做了斷面及相關因素研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通過承擔農村民生國家十二五“慢病管理”項目,帶領腎內科團隊對平谷地區進行了5年隨訪工作,有針對性對15種慢病編制了適合農村宣教的材料,在收集一萬余人次代謝異常的相關數據和生物標本庫的同時進行宣教,其中腎結石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后續代謝異常相關隊列研究依然在進行中。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李雪梅教授主持的慢性腎病早期診斷系列工作中也作出創新性工作,團隊利用核素雙血漿法這一金標準,在國內首次開展碘海醇在兒童腎功能評價和eGFR公式研發,目前為北京市兒童腎病診治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幫助和應用。李雪梅教授為全球ISCHEMIC研究(8000人)CKD項目中國多中心負責人,該研究項目為美國國立研究院NIH資助,中國CKD入組人數居全球前五,數據結果將對全球CKD患者心血管事件管理及指南建議,產生一定的影響。迄今為止李雪梅教授發表論文約200篇,參與了多部教科書、專著的編寫,是我國有關腎病綜合征、高血壓、高尿酸血癥、CKD-MBD等領域指南與共識的主要專家組成員。曾獲北京協和醫院年度科研獎勵一等獎。李雪梅教授長期兼職社會工作,擔任中國醫師協會腎臟醫師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常委,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國腎臟疾病防治聯盟副主委,中國醫院管理學會血液凈化分會常委,北京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候任主委,北京生物醫學工程分會副主委。擔任中華國際移植與血液凈化雜志副總編,及包括中華腎臟病雜志、中華內科雜志和中華營養等雜志編委。多次參與組織全國學術會議的會務組織工作,作為分中心PI多次協助并參與國內及國際多中心I-III期藥物臨床試驗工作,如鹽酸西那卡塞,腎性貧血口服制劑HIF抑制劑,以及新型降糖藥物SGLT2等。
目前,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在職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導師4名,并有數位碩士生導師,均在國外接受過嚴格的科研或臨床Fellow的培訓,回國后領導相關團隊開展臨床和科研工作。主治醫師10余人,均經過協和內科嚴格的臨床訓練,在日常臨床和教學工作中可以獨當一面。并有經驗豐富的護士團隊和主管技師團隊,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若干。經協和醫院進修的同仁,在當地醫院作為骨干開展工作,目前已有數名醫師已成為中華腎病學會常委或委員。
臨床醫療工作
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日常醫療工作由門診、病房、血液凈化中心(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特殊血液凈化)、實驗室等五部分組成,科室下設腎小球疾病、腎小管間質疾病、急危重癥、高血壓水鹽代謝、慢性腎衰非透析治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專業方向。
腎內科在復雜病例的診治和重癥患者的搶救具有自身特色。病房收治患者中疑難重癥比例超過50%。四川發生5.12地震時我科受衛生部和北京市衛生局任務,4位醫生和護士趕赴一線參與擠壓綜合征和并急性腎衰危重病患者的搶救,并榮獲國家巾幗文明獎。我科參與所獲得的成就與平時的積累密不可分。
為有力的保障重癥患者的治療,我科建科伊始便非常重視凈化治療的發展。自1998年開展膽紅素吸附、連續性血液濾過、免疫吸附、雙膜血漿置換,是國內開展最早的單位之一。2006年開展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人工肝)治療肝衰竭,是國內最早開展該治療的綜合性醫院的透析中心。現每年進行重癥患者的血漿置換、持續腎臟替代治療(CRRT)各近300例次。作為醫院的平臺科室,我科也為急診、ICU、CCU等重癥患者提供腎臟替代支持。
腹膜透析團隊在終末期及重癥患者救治中也做出了優秀成績。我科1964年開始在病房中用腹膜透析搶救急性腎衰患者,并開始腹膜透析的相關研究。1996年之后,終末期腎病患者維持性腹膜透析在臨床廣泛應用。隨后20年來的耕耘使得協和醫院腹膜透析中心的中心質量控制指標:患者退出率、腹膜炎發生率一直在國內保持領先水平,中心于二十世紀90年代在全國首批開展自動化腹膜透析(APD),目前是全國居家自動化腹膜透析總病例數在全國領先,并開展急診危重病患者的APD治療,獲得北京協和醫院醫療成果獎(2014年、2016年),目前為衛計委全國腹膜透析示范中心和醫護培訓基地,舉辦了3次協和APD論壇,為全國近百家單位培養APD醫護人員。
科研工作
腎內科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經在國內腎臟病臨床科研方面有較好的聲譽。80年代初,首先研制出腎衰必需氨基酸制劑,探討了中西醫結合在慢性腎衰非透析治療中的意義,率先在國內開展了狼瘡性腎炎的免疫病理學及臨床研究。90年代以來腎內科先后承擔國家八五、九五、十一五、十二五攻關項目及衛生部、科技部、教委資助科研項目,包括八五攻關項目“國產CAPD透析袋和透析液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在移植免疫、外周血T細胞、腎臟系膜細胞中的免疫抑制作用的系列研究”,“細胞凋亡在腎小管損傷中的作用”,“脂代謝在腎臟病中的研究”,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慢性腎臟病預警與防治研究子課題“中國人改良MDRD方程的驗證”,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慢性腎臟病并發癥防治的關鍵技術”,“農村慢性病控制關鍵技術集成于應用示范研究”,衛生部行業基金“代謝綜合征腎臟損害的早期診斷和干預”等。
經過不懈努力,我科在諸多領域取得研究成果。2009年起在北京市科委基金支持下完成了一系列關于成人及兒童的慢性腎臟病早期診斷路徑與進展評估模型的研究。評價了現有兒童eGFR公式的中國適用性,并建立了兒童碘海醇腎小球濾過率測定方法,填補國內空白,為兒童準確評價腎功能提供了準確可行的方法。而改良的干濾片法碘海醇濾過率測定為不具備測定碘海醇濃度的地區的患者提供了便利、準確、安全的新方法。成人方面,通過普通人群5年的隊列研究證實了在高血壓這一CKD高危人群中,微量白蛋白尿和胱抑素C對新發CKD診斷和eGFR快速下降進展的預測方面都具有潛在價值。課題的也切實推動了ACR和胱抑素C在CKD早期篩查非腎臟領域的高危人群中的關注和應用。2014年起,我科對北京市平谷區35歲以上的農村居民進行了包括慢性腎臟病在內的慢性病調研及篩查,共抽取了42個行政村的1萬多例居民,發現慢性腎臟病患病率為18.0%,對萬余家庭進行慢性腎臟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培訓基層慢病防治骨干200余名,編寫了慢性腎臟病的診療規范和臨床路徑。十二五課題支持的終末期腎病患者腦部損害的評價研究采用核磁評價ESRD患者腦血管病變,并聯合他評量表對患者進行認知進行評價。通過該研究早期發現了終末期腎病患者的各種亞臨床腦部損害,預測臨床嚴重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最終達到二級預防、減少并發癥的目標。2016年,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罕見病臨床隊列研究”項目(2016YFC0901500)項目的支持下,我科聯合國內十二個中心率先啟動了“罕見腎臟病注冊登記及臨床隊列研究-罕見腎臟病”注冊登記研究,其中遺傳性腎小管間質病、結節樣腎小球硬化等異常蛋白沉積有關的腎小球病作為首批樣本項目。
近5年來,新的技術亦不斷開展和成熟,成為了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石。2012年建立國人正常人尿蛋白質組表達譜,首次采用先進的糖蛋白質組學質譜定量分析手段全面分析糖尿病腎病(DN)不同階段尿差異糖蛋白質組,構建了糖蛋白質組數據庫,并發明了一種將尿液中蛋白成分通過膜過濾并干燥后進行室溫保存的方法,簡單經濟地富集并保存蛋白。研究為提高的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水平提供了線索和思路。此外,我科尚開展了利用激光顯微切割聯合質譜分析技術對疑難腎淀粉樣變進行分型診斷、冷球蛋白定性檢測、抗磷脂酶A2抗體受體抗體檢測等技術,支持了科研及臨床的進步。
作為國家新藥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腎內科承擔了國內多種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全國多中心臨床驗證的組織和牽頭工作,領導和參與了EPO、低分子肝素、環孢酶素A、FK506和甲基強的松龍、曲氨松、靜脈鐵劑、復方a酮酸、依波汀、超純水、糊精腹膜透析液、低氧誘導因子抑制劑、西那卡塞等藥在腎臟病應用方面的臨床驗證工作。其中“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研制和臨床研究”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科與美國NIH、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腎高血壓及腎臟病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腎臟科、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腎臟科和美國猶他大學腎臟學系等機構有諸多學術交流。自2015年起成為國際腎臟病協會(ISN)姊妹科室,開始與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合作舉辦年度腎臟病論壇。目前我科正在進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事部、衛生部、科技部、北京市、醫科院及醫院資助的科研課題共10余項。我科現有科研經費數百萬,近5年以來,本科在國內核心雜志及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近200篇文章。
我科負責的基金
基金來源 類別 年度 負責人 項目/課題名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面上項目 2003 李學旺 COX-2和nNOS調節腎臟致密斑分泌細胞腎素的反饋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面上項目 2005 鄭法雷 VEGF對腎小管上皮細胞表型的保護作用及其與Id表達變化的關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面上項目 2007 陳麗萌 血管緊張素調節腎素分泌的近距離直接反饋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面上項目 2009 陳麗萌 維生素D調節腎臟球旁器分泌腎素不同于文獻的近距離反饋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面上項目 2011 陳麗萌 尿酸導致管球反饋失衡在高血壓腎損害中不同于文獻的分子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面上項目 2011 陶建瓴 鈣調神經磷酸酶對足細胞內質網應激程度的調控在蛋白尿發生中的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面上項目 2014 陳麗萌 A1AR保護糖尿病腎小管周微環境的非管球反饋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007 陶建瓴 游離脂肪酸引起足細胞凋亡在早期糖尿病腎病微量白蛋白尿中的作用和機制探討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011 秦巖 降低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活性對慢性腎臟病的時間生物學作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應急管理項目/科學部綜合管理項目/研究項目 2016 陳麗萌 腎臟巨噬細胞COX-2依賴的表型分化在腎性高血壓管球對話中的作用
國家科技部 衛生行業科研專項 2007 李學旺 代謝綜合征腎臟損害的早期診斷與干預(留院369萬)
國家科技部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2012 李雪梅 農村慢性病控制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研究
國家科技部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2012 李雪梅 CKD并發癥防治的關鍵技術
其它 參與子課題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 2012 鄭法雷 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腎損害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部委級教育部 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 2007 葉文玲 環氧化酶-2和血管緊張素Ⅱ在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中的相互作用
部委級教育部 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 2010 秦巖 限制性飲食對小鼠血壓和腎臟生理晝夜節律的重新調定
部委級教育部 博士點 2011 李雪梅 NF-kB抑制劑小白菊內酯減輕抵抗素介導炎癥反應延緩db/db小鼠糖尿病腎病發生和發展
部委級人事部 留學人員科技活動項目擇優資助經費 2008 陳麗萌 Gsa在腎小球旁器RAS近距離反饋調節中作用
部委級人事部 留學人員科技活動項目擇優資助經費 2008 李雪梅 急性腎衰的早期診斷和干預
北京市科委 北京自然基金-面上項目 2004 李學旺 氧化應激與晚期糖基化產物誘導腎小管上皮細胞轉分化
北京市科委 北京自然基金-面上項目 2011 李雪梅 NFkB 抑制劑小白菊內酯延緩抵抗素介導炎癥和糖尿病腎病發生
北京市科委 子課題科技計劃招標 2009 李雪梅 優化、整合、推廣適宜的CKD早期診斷方法(慢性腎臟病診治關鍵技術研究)
北京市科委 子課題科技計劃招標 2013 秦巖 CKD早期診斷路徑與進展評估模型的建立與驗證
北京市科委 首都特色臨床醫學 2012 陳麗萌 遺傳性失鹽性腎病診療體系的建立
北京市科委 首都特色臨床醫學 2017 陳麗萌 首都特色—遺傳性失鹽性腎病診斷流程及臨床分型的驗證
北京市衛生局 首發基金重點攻關類 2012 李雪梅 早期診斷干預對改善醫院獲得性急性腎損傷預后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中華醫學會 臨床醫學科研專項 2008 高瑞通 腎動脈支架置入術對動脈粥樣硬化性腎動脈狹窄的療效
醫科院 協和青年 2016 陳沛沛 腎病患者尿外泌體特異性鐘控基因的節律表達研究
北京協和醫院 常規項目 2013 李明喜 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小球病變的差異蛋白質組分析
北京協和醫院 常規項目 2013 葉文玲 VitD缺乏在慢性腎臟病心血管并發癥中的作用及機制
北京協和醫院 常規項目 2013 蔡建芳 慢性乙型肝炎與慢性腎臟病的相關性研究
北京協和醫院 常規項目 2016 李超 血清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在指導難治性膜性腎病治療中的作用
教學工作
注重教學是協和醫院的傳統,我科也一向重視包括見實習生、住院醫師、專科醫師、進修醫師等各級醫師的培訓,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因此,我科李學旺教授被評為校級教學名師,李雪梅教授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其他多名同時獲院級優秀教師,在中英文教學比賽獲諸多榮譽。
醫學生教育:作為國內最早與國際接軌的八年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協和腎內科作為內科學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承擔了八年制本科生、護理學院本科及大專生、成人教育學員診斷學和內科學的教學任務,是協和醫科大學的臨床見習、實習基地。我科每年招收臨床及科研碩、博士研究生6-8名,研究生的培養與國際規范化培訓接軌。目前,臨床碩士的培養已經納入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臨床博士的培養也即將納入專科醫師規范化培養。
住院醫教育:協和特色的住院醫師輪轉及培養制度,為協和醫院內科輸送了大批具備扎實腎內科基本功的優秀人才,同時為各專科臨床研究生輪轉培訓提供了重要的臨床訓練基地。我科自2006年起成為國家首批通過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參與修訂了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大綱,每年承擔30余人次的住院醫師培訓任務。在臨床培訓中狠抓“三基”,同時特別重視臨床思路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鼓勵主動自覺的學習和工作作風,積極引導住院醫師參與臨床科研活動。2016年開始承擔臨床博士后的培養工作。
專科教育:我科時國家首批通過的二級學科培訓基地。且科內每年選送1-2名青年醫師赴英、美、澳等國際一流醫院或學術研究機構進行科研與臨床長期培訓;每年資助10-15人次醫護人員參加全國及國外學術會議。腎內科每周有豐富的學術活動,包括專業組查房-討論疑難病例、臨床病理討論、文獻匯報會、青年醫師英語沙龍、研究生公共課等。除培養本科自己的年輕醫師外,同時每年經考核、選拔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醫師10-15名進修學習,為全國多家三級醫院提供專科醫師培訓機會。進修醫師培養過程仿效研究生培養,實行導師制,每周組織進修醫師專科講座,為進修醫師臨床與科研學習均進行個性化設計。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為基層醫院培養了大批骨干。目前,以后有數位大夫成為當地或全國學術委員。我們每年召開的國家級學習班2-3期,其中腎臟病臨床進展學習班及血液凈化培訓班因其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以專家授課與臨床病歷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將協和多年來的積淀的豐富的臨床經驗直接與學員分享,獲得學員的好評,每期均吸引了上百人的各級醫師與會學習。
科室管理
以上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一個高效的管理團隊。現腎內科除主任外,另設兩名副主任及四名秘書,分別負責全科醫療、科研、教學等各項工作。科室制定了工作手冊、核心醫療制度等相關管理制度,每月召開一次管理例會,每周有全科質量安全管理例會及全科臨床會議。科室有病理工作組、血液凈化及通路工作組、信息平臺組、病例內涵質控工作組、教學及國際學術交流組。連續4年通過醫院組織的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北京市血液凈化質控中心評審。科室注重文化建設,黨支部組織員工每年春節期間慰問科室退休教授,定期組織全科文體娛樂活動,提高了全科的凝聚力促進了科室不斷創新和發展。
不足與展望
協和醫院腎內科將肩負著協和輝煌的過去,秉承協和人“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優良傳統,但是面對全國各兄弟單位快速發展的形勢,我們在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方面仍然相對薄弱。為此我們已經開始并醞釀與海外多家科研機構和國內許多重要的實驗室建立更多的協作關系,引進跨國度或地區的人才和學術帶頭人,激勵科內科研人才發奮向學,為響應將北京協和醫院建設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一流榜首”的國家級醫院的目標,腳踏實地的在醫教研各方面,向著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