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白菜网站注册大全

Menu
科室介紹 更多內容
1979年,腎臟病學在中國作為一個嶄新的學科才剛剛起步,畢增祺教授有遠見的創立了北京協和醫院內科腎臟病專業組,成為中國最早的腎臟內科之一。1980年起建立了協和腎臟病實驗室和血液透析室。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年輕學者從海外學成歸來,為協和腎臟病專業的臨床、教學和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發展契機。1993年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各專業組改稱為“學科”,腎臟病專業組更名為腎臟病科,同...
就診指南
科室歷史

開展了內源性再輸注血濾吸附治療游離輕鏈相關性疾病。

2017
2016

籌建北京協和基金會PUMCH-MGH Sister Unit專項基金。與美國麻省總醫院腎內科成為“國際腎臟病姐妹中心”。

李雪梅發起并創建首屆北京協和醫院-麻省總醫院腎臟病論壇。 開始籌建醫院電鏡室,系統開展腎臟內科病理電鏡工作。

2015
2014

李學旺獲第九屆“中國醫師獎”。

被評為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2012
2010

建立腎內科血液凈化通路手術室;同年血液透析中心和腹膜透析中心成為中華護理學會全國首批腹膜透析專科護士培訓基地之一。

牽頭承辦中國醫師協會腎臟病分會首屆中國血液凈化論壇。

2009
2008

李學旺發起并創建中華醫師協會腎臟醫師分會,并任首任會長,李雪梅任首屆常委兼總干事長。腎內科投入汶川地震的救治,獲國家巾幗文明獎。

腎內科開展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治療肝衰竭,是國內最早開展該治療的單位之一。

2006
2005

受衛生部委托,李學旺主持、李明喜參與編寫《透析器復用操作規范》,這是第一個國家級血液凈化領域操作規范。

腎內科多人參加SARS患者救治工作,李學旺、孫陽獲北京市抗擊SARS先進個人稱號。

2003
1999

率先開展血漿置換和血液灌流治療疑難重癥患者。

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的研制、試生產和臨床應用獲得該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鄭法雷是獲獎者之一。

1998
1997

腎內科開始由專科護士管理腹膜透析患者,同年開始膽紅素吸附、床旁血濾、免疫吸附及雙膜血漿置換治療,是國內最早開展的單位之一。

舉辦第一屆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協和腎臟病高級進修班”。

1996
1994

腎內科成功開展“單膜血漿置換”治療,是國內最早開展該治療的單位之一。

腎組正式更名為腎內科,鄭法雷擔任首任科主任。

1993
1989

成為國家首批腎臟內科博士點。畢增祺被國務院首批直接授予博士生導師。

成為衛生部臨床藥理研究基地,是國內腎臟病領域最早的臨床藥理研究基地之一。

1988
1986

畢增祺參加中華醫學會代表團訪問日本,并作“非透析療法和慢性腎功能衰竭病程的延緩”報告。這是中國腎臟病學界最早的對外交流活動之一。

畢增祺、鄭法雷率先開展慢性腎衰竭的非透析治療,首先研制必須氨基酸制劑和腎衰竭的營養療法。開展靜脈-靜脈床旁持續血液濾過治療。

1985
1982

血透室利用自制設備使用原醋酸鹽透析機為患者進行碳酸鹽透析,并探索了“短而頻”的誘導透析模式,解決了老年患者透析失衡問題。

畢增祺創立北京協和醫院內科腎臟病專業組。 畢增祺任第一屆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常委兼秘書。 開展腎穿刺活檢。 建立血液透析室。

1980
1977

心腎組自制腹膜透析液在病房行腹膜透析救治腎衰急癥患者。

心腎組參與由吳階平主刀的我院首例腎移植病例。

1973
1964

劉士豪領導一個小組進行小型人工腎的研究,組員有陳敏章、畢增祺、尤大鈺。該研究與當時國際水平同步。 劉士豪開展早期腹膜透析的探索性研究。

林可勝和Heinrich Necheles率先進行人工腎的早期研究,是國際上人工腎研究的先驅者。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