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院血液科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現代血液學的先驅者,也是我國培養血液學專業人才的最早基地。1932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內科率先在我國建立了第一個血液學專業實驗室,并于1934年建立血液內科專業組。1980年成立大內科建制下的血液內科。1981年經教育部批準為博士生培養基地。1990年被國家教委認定為血液學國家重點學科點(與醫科院血液學研究所聯合)。1992年成為博士后流動站。2006年被衛生部及北京市批準為首批血液內科專科醫師培訓基地。2011年,被批準為衛生部首批臨床重點學科。
血液科自建立專業組起即清醒地認識到血液學專業組是大內科中的一員,是綜合性醫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臨床工作重點要面向全內科、面向全院,既要研究原發的血液病,也要重視研究其他專業患者面臨的各種血液學問題,這就是北京協和醫院血液科的特色和長期努力的方向。自建組以來,尤其是建科以來,借助我院“醫療與研究緊密結合、臨床與基礎研究相互推動”的主導方針和優越條件,在紅細胞疾病、血液惡性腫瘤、造血干細胞移植和出血血栓性疾病等血液亞專業方面均衡發展。目前我科臨床綜合醫療水平處于國內一流水平,尤其在紅細胞疾病和出血血栓性疾病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同時,我科還積極為其他兄弟科室診治危重疑難病例提供血液學支持,是我院作為全國疑難重癥會診中心的中堅力量。
我科現有三個病房,共62張床位,包括東院血液科一病房,床位32張,西院血液科二病房,床位18張,和血液科三病房即造血干細胞移植病房,床位12張,其中百級層流床位6張。我科還在東院設有化療門診,西院設有血友病治療中心兼北京血友病管理中心。目前我科每年收治住院人數約近4000例,年門診人數約5萬余人次,年院內外會診數2000例。
我科長期以來非常重視人才梯隊建設和學術帶頭人的培養。歷任科主任分別為鄧家棟教授、張安教授、張之南教授、武永吉教授、沈悌教授,趙永強教授以及現任主任周道斌教授。我科現有在職醫師19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4名,和主治醫師8名。科內下設紅細胞疾病、血液腫瘤、血栓與止血性疾病、和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四個專業組。在各專業組中都有經驗豐富、梯隊整齊的專家為患者提供服務。
自建科起一直堅持至今的每周一次全體醫師參加的“科查房”制度,集中了各位專家的特長,為診治疑難病癥(包括門診病例)提供了保證。多年來,張之南、李蓉生、潘家綺、單淵東、武永吉、沈悌、趙永強、周道斌等專家曾任或現任中央保健局保健醫師,多次受到黨和政府的表揚與嘉獎。
自建科以來,我科有多名專家教授在各個醫學專業學會有著廣泛的社會兼職,為全國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鄧家棟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一屆主任委員。張安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一和第二屆副主任委員;張之南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三、第四屆副主任委員,和第五屆主任委員。沈悌教授曾擔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和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主任委員。趙永強教授現(曾)擔任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并曾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委員、止血血栓學組副組長。周道斌教授現擔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及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主任委員。另外,科內還有多位教授曾任或現任中華血液學雜志、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臨床血液學雜志和中華內科雜志等核心期刊的主編、副主編和編委等職務。
實驗診斷在血液病的診治中至關重要。我科現有實驗技術人員5人,下設骨髓及血細胞形態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專業實驗室,基本涵蓋了血液病的各個領域,能完成常見血液病診治所涉及的各項常規檢查,包括血液和骨髓形態學、貧血相關檢查、流式細胞術、染色體檢查和熒光原位雜交(FISH)、造血干細胞培養、融合基因檢測、凝血因子檢測等。另外,還能開展一些國內僅少數醫院開展的遺傳性易栓癥和凝血因子抗體等檢測。其中,血細胞形態室在國內具有較高權威性,十年來多次參加國際質控測試,達到95%以上正確率的優異水平。血栓與止血實驗室每季度接受WFH的凝血因子檢測國際質控,結果始終為優秀或良好。
我科現有在職博士研究生導師4人,碩士研究生導師5人,每年培養研究生5-6人、進修生10余人。每年承擔協和醫科大學本科生診斷學、內科血液學教學40余學時。另外,還承擔北京市血液病專業醫師和內科住院醫師的培訓。我科先后有10余名醫師榮獲北京市、院校優秀教師稱號。
我科先后申請并完成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30余項,獲得(包括參與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北京協和醫院科研成果獎8項。目前,我科的科研重點集中在鐵代謝機制研究、骨髓衰竭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骨髓瘤骨病、血友病和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淋巴瘤腫瘤微環境研究、淀粉樣變的臨床及基礎研究、POEMS綜合征的發病機制以及綜合治療體系的建立研究等。
我科先后主編專著50余部,近年來每年平均發表SCI文章10余篇以及國內核心期刊文章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