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煉始成鋼,百煉成鋼繞指柔
—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簡介
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是中國重癥醫學的發源地,也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中心。三十余年來,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無論在重癥醫學最早的傳播,早期學科雛型的建立,人才培養,還是此后學科的規范與快速發展,并真正成為一門學科,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國重癥醫學的播種者與奠基者
中國重癥醫學的發展起步自1980年代。1982年,以陳德昌教授為首的醫學大師的帶領下,北京協和醫院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具有重癥醫學內涵的加強醫療科。自此中國重癥醫學進入萌芽和早期發展的階段,重癥醫學在國內主要醫學中心形成雛形,但尚未得到足夠重視,學科發展上還未形成獨立的專業,從業醫師職稱晉升仍需從其他專科途徑完成。
劉大為教授接任科主任后,致力于重癥醫學的學科體系的建立。重癥醫學在醫療衛生系統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并逐步到廣泛的認可和深入的了解。在劉大為教授為首的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推動下,2008年7月4日,國家標準委員會將重癥醫學定位為二級學科(320.58)。2009年,衛生部辦公廳印發衛醫政辦(2009)9號文件《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重癥醫學科”診療科目通知,并于衛生部辦公廳印發衛醫政辦2009)23號文件《重癥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極大規范了重癥醫學在中國的發展與建設,對于學科的規范、健康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和保障。
如果說兩任科主任,陳德昌教授最早將重癥醫學傳播到中國,那么劉大為教授則使重癥醫學系統化、規范化,創建了重癥醫學的學科體系,使重癥醫學真正地成為了一門學科。他們是中國重癥醫學最為重要的兩位奠基者。他們分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協和人”睿智的目光,精深的專業造詣和勇于擔當,為這門學科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二、不斷發展,成績斐然
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在專業上始終保持國內領先水平,成為國內最為重要的重癥醫學中心和醫療、護理繼續教育中心。科主任劉大為教授是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國家重癥醫學質控中心。科室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排名第一;在2015、2016年復旦大學中國最佳專科排名中,均名列全國重癥醫學專業第一名。
這些第一是數十年專業實力的默默積累,是在中國的開拓性工作;是幾代人不懈的傳承,不斷的發展,更不斷創新的切實成果;更是作為醫務人員,能夠更好地服務人民的專業根本!這一切可謂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如今,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的亞專業已覆蓋重癥血流動動力學、重癥呼吸、重癥心臟、重癥腎臟、重癥感染、 重癥超聲、重癥神經、重癥凝血、重癥營養代謝及重癥護理等多個領域,專業設置齊全。
協和重癥醫學科在學術發展的道路上從未停下腳步。在血流動力學領域, 從“血流動力學無處不在”,闡述血流動力學在重癥患者、重癥治療中的不可或缺的存在,用“血流動力學從理論到實踐”勾勒出血流動力學在重癥治療實踐的可行性,以“細節決定成敗”闡明血流動力學治療的細微而關鍵之處,用“連續與動態”的理念指導血流動力學治療,進而強調“器官與器官”在血流動力學治療中應有的考量,強調“治療與再損傷”在血流動力學中應有的地位,而以“目的與目標”的論述進一步闡明血流動力學治療的核心方法,再到“本質與突破”中返璞歸真,直面復雜問題的本質以實現突破。《血流動力學治療——北京共識》正是在這樣一個學術思考、探索的土壤中誕生。
重癥呼吸方面重點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基礎與臨床、心肺間關聯與交互影響的研究與臨床應用。從呼吸力學的應力應變入手,到循環保護性機械通氣策略到提出與應用,臨床醫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重癥腎臟不僅包括了血液凈化,而且在急性腎損傷研究及臨床應用方面實現了精確管理。重癥超聲在對重癥的快速評估、指導治療等方面已經 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凡此種種,重癥醫學各專業齊頭并進,百花爭艷。
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是中國第一個重癥醫學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培養一大批碩士、博士、博士后,為中國重癥醫學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寶貴的人材。科室不僅凝聚力量,自身不斷發展,還受衛生部委托多次舉辦國內重癥醫學培訓班,學術交流大會。每年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生護士進修學習,學成后為當地重癥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不乏有已經成為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學科巨匠和各省市的重癥醫學帶頭人,成為推動中國重癥醫學飛速發展的重要核心力量。
每年一屆的“協和重癥與血流動力學大會”是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緊跟國際學術前沿,不斷挑戰自我,并為促進重癥醫學發展而傾力打造的高水準的學術大會。大會以其精彩的學術內容和臨床實用價值,每年吸引著超過2000名的全國同道共襄盛會,已成為大家每年最期待的學術盛宴之一。學術追求永不停止和嚴謹求精的治學態度是協和重癥醫學科醫務人員身上最深刻印記,敢于擔當、永遠探索、認真實踐,不斷挑戰自己,不斷進步。
科研不僅是一個學術團隊的核心競爭力,更是一個團隊長久能力提升的基礎,所以科研的發展與服務人民是息息相關的。支部歷來十分重視重癥醫學科研的發展,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不僅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更獲得多次獎勵。2002年《多器官功能障礙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 《感染性休克的機制研究及血流動力學治療體系的建立》獲得了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
三、敢于擔當,能夠擔當
三十余年,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的人才梯隊建設不僅僅給北京協和醫院,更是為中國重癥醫學帶來一支業務精湛,能承載醫院榮譽與使命的隊伍,這支隊伍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在包括在2003年抗擊SARS,阜陽手足口疫情暴發,山東膠濟鐵路列車撞擊事件、伊春空難、云南刺五加事件、王家嶺礦難、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青島黃島爆炸、成都公交特大殺人案、豐縣幼兒園爆炸案、西漢高速特大事故等一系列國內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甚至在西非抗擊埃博拉永遠都會有協和重癥人的身影。
重癥醫學的重要作用,正是危難關頭這些不顧自身安危,挺身而出,敢于擔當,而且能夠擔當,為捍衛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而人民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協和重癥人的身影得到生動的詮釋與體現。正是在這樣的科室文化熏陶下,重癥醫學科的一位剛結束12小時夜班的護士王雙玲同志,在路口發現一突然心跳驟停的患者,一邊立即跪在地上進行心肺復蘇,一邊組織其他路人前往醫院求救,直至一路心肺復蘇一路護送至協和醫院搶救室,保證了患者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并得到完全康復。于是有“最美同事”的稱謂,北京市的東單路口也成為口口相傳的“最安全的路口”。
這樣的一支隊伍不但在在歷次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代表了協和的水準,更在在完成這些重大任務的同時保證院內治療保持在同樣出色的水準。在1997-2016年重癥醫學科累計獲得醫療成果獎103項,為全院獲獎最多的科室。其中特等獎: 1項,SARS聯合獎:1項,一等獎:15項,二等獎:33項,三等獎:53項。
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是一個敢擔當,能擔當的團隊。在劉大為教授的帶領下,科室始終堅持建成以服務人民為宗旨,以專業能力來救治患者,守護生命,用不斷創新促進學科的持續發展。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將醫教研與業務工作充分結合,切實推進科室內涵建設,全面提升科室核心競爭力;打造國內領先的學術平臺,保持協和領先的水準;服務院內的堅實平臺,成為各兄弟科室值得信賴的伙伴;時刻牢記待患者如親人,待同事如家人的宗旨,營造溫暖和關愛的團隊。千錘百煉始成鋼,百煉成鋼繞指柔!